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分析如下:
2、叙事的好多啊: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呜呼!何时眼前突兀(19)见(20)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于是,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大声疾呼,希望有人出来为千百万穷人谋福利。
5、杜甫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其博大的胸襟,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年来为人称道.本文试从语言凝练,结构整饬,意蕴深厚三个角度来探讨它的美学价值.
6、我们中国近代的战争史,人民的苦难生活历历在目。杜甫时代的中国百姓也是一样悲残,战争的洗礼,让多少无故百姓家破人亡。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性,表现出艺术之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8、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比如说:卷我屋上三重茅,明显用的是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好处在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还室得真实可靠,像亲身经历一样,诗的最后是诗人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以杜甫的亲身生活经历为叙述特点,以时间为主线,回忆的方式写出来的,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仁爱精神
10、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说,“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诗体的篇幅可短可长,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等的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好音乐性,因而便于抒发诗人激荡而幽深的情感。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就采用了歌行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共有二十四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九言、十一言等,这样形成参差错落的语言节奏,同时在这二十四句中就换了好几个韵。这样,不但有助于表达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而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艺术表达效果。根据“歌行体”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的特点,诗人杜甫在诗歌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可以说,这首诗歌因其“歌行体”,诗人得以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11、二、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12、杜甫的毕生追求是诗歌文献,他的意志我们后代人举目仰望。他是一代诗圣,却生活于战争之中,我们生于和平时代,安居乐业,却写不出诗圣的章华,真让我辈痛心!悲哀!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叙述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抒情的基础。“叙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抒情的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结构上说,是由叙事和抒情两部分构成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是抒情。在叙事中,为了更好的抒情,诗人很注重叙事的层次。可以说,诗歌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首先,诗人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提高叙事层次美,这主要体现在按狂风、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写来的。其次,从时间上说,依据了时间的顺序,从下午、傍晚、深夜的顺序推移。再次,从风雨的变化顺序看,先写狂风所造成的结果,接着写雨带来的痛苦。但以上不管是从哪个角度,都是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来展开,都抓住了一个“破”字。这样,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当叙事完成后,就自然地进入抒情。因而,整个诗歌表现出层次井然有序、清晰完整的审美效果。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长篇诗作。诗中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悲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1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7、安得(16)广厦千万间,大庇(17)天下寒士(18)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8、七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
19、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0、自经丧(14)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5)!
21、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和暴雨及其“屋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穷苦人民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在首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宏伟壮丽的理想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此真挚的情感,如此美好的理想,在诗歌中闪耀出炫目的光彩;也真是这样的伟大理想,诗人才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然而,这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歌的诗眼,它也最集中体现了诗人伟大理想。以此作结,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这样更有效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