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并改正199句精选

时间:2024-11-05 10:53:44 唯美文案

1、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用上了代词(如“你、我、他、她、它、这、那”等等),但是指代什么,使人无法确定所指代的对象,造成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例如:“小芳和小丽是邻居,她经常到她家玩。”这个句子中的“她”,究竟是指“小芳”,还是指“小丽”呢?要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令人费解。

2、第二种,语序不当,如“我们认真讨论并学习了文件”(讨论和学习顺序不对)

3、(语义重复,去掉“兴高采烈地")

4、修改病句要把握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是:不能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不是修改病句,而是另造新句。能将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5、二、成分残缺

6、成分残缺: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例如:“在联欢会上,唱歌、跳舞和诗歌朗诵。”这句话缺少宾语,可以修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唱歌、跳舞和诗歌朗诵。”

7、三、词序混乱

8、五谷丰登的冬天,让农民伯伯笑开了花。(“五谷丰登”与“冬天”不能搭配。可将“冬天”改为“秋天”)。

9、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10、注意主谓一致,调整动词的时态、人称等。

11、解析:“虚心”用法错误,应该改成“耐心”帮助小同学。

12、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初学者,持续不断地进行修改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

13、词语拼写错误:比如写错了词语的拼音或者用词不当,会造成语句病句。

14、五、不合事理

15、小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五种类型的病句,就能更好地改正语句问题,提升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16、(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17、例1.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眼睛”须改成“目光”。)例2.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月光”无法与“发出沙沙的声响”相搭配。)

18、小学生需要注意掌握上述的三种修改病句类型,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19、例如:我们召开了一次大扫除。

20、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

21、在这次比赛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22、答:此病句例子可以是我改善了错误。应改为我改正了错误。改善为用词不当,在汉语言范围内我们都说改正错误改善生活等。

23、【例句】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24、首先是句子简洁明了性不足的病句,需要修改成简洁、明了的句子。

25、用词不当可以称之为:搭配不当。常见的搭配不当有:关联词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例如如下:

26、例如: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了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27、一)语序不当

28、小学修改病句的类型有错误的语句、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句子混乱等几种类型。

29、例子3.小王攻克了许多困难。

30、【解析】句子中没有具体点明“妈妈”在批改什么,补充完整,改成“妈妈在灯下批改作业”。

31、修改:他喜欢弹吉他和听音乐。

32、【解析】“闻到鸟叫声”是有违常理的,所以要在“悦耳的鸟叫声”前加上“听到”。

33、八、关联词使用不当。

34、例如:他为我们光辉的树立了榜样。

35、【解析】“基本上”是大部分的意思,“都”是全部之意,应根据具体情况删除其中一处。

36、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37、(前后矛盾去掉“一定")

38、通过练习和不断的积累,你会逐渐提高改正病句的能力,使语文表达更准确、流畅。

39、完整回答如下:小学生修改病句的类型有五种。

40、主语缺失:跑得快的他,一下子就冲到了终点。

41、例如一:夸张修辞不当:“广州雪花大如席。”广州不会有大雪花,应该改为:燕山雪花大如席。

42、句(1)缺主语,句(2)缺谓语,句(3)缺宾语,这三种现象都犯了成分残缺的毛病。

43、了解和熟悉病句的类型有助于小学生在写作中识别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提高语法水平和写作能力。

44、例如:妈妈在灯下批改。

45、“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北京是季节”,“北京”是地名,“季节”是指时间,“北京”不是“季节”。这个句子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

46、【解析】“大扫除”不能“召开”,“召开”一词在这里使用不当,应改为“进行”。

47、病句:在夜晚,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48、句子成分错误:不正确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句子就有可能变成病句。

49、第三种,搭配不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海水”(呼吸和海水搭配不当)

50、病句:小明和他的妹妹一起跑到山上去玩。

51、增强意识。提高意识是属于病句中的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提高认识,也可以修改为增强意识。意识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不能用提高,应该用增强。

52、“我们要改进学习态度。”“改进”的意思是“改变原来落后的情况,使之有所进步”,多与“方法”“技术”等搭配,不能与“态度”搭配。这句话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

53、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54、(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55、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56、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

57、一)成分残缺

58、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59、另外,平时注意多读书,多练习,也是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60、小学修改病句类型主要有三种。

61、“成分残缺”

62、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63、一、词语重复

64、例如:虽然我们是学生,但是要努力学习。

65、病句:我去公园和朋友玩。

66、“老师在认真地为我们批改()。”这句话中的后部分“为我们批改”不完整,缺少了与“批改”这个中心词搭配的宾语,使人不明白老师为我们批改什么。

67、检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句子结构清晰。

68、判断句子的成分搭配是否正确,如主语和宾语、定语和被修饰词的匹配等。

69、病句指的是在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出现错误或语义不通的句子,以下是十大类型及例句:

70、例如:联欢会上,唱起了动听的歌。

71、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72、成分残缺

73、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儿也不(武断)。

74、第一种:缺少成分,如“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缺宾语“精神”)

75、【解析】“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句子是表因果关系的,应该改为“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要努力学习”。

76、例如二:反问修辞不当:“难道外国侵略者杀害了我们的同胞?”难道表示否定,应该再加一个否定,变成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才对。改为“难道外国侵略者没有杀害我们的同胞吗?”

77、(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78、二、病句修改的原则

79、隔着雾,眼前的景物(糊糊涂涂)。

80、“概念不清”

81、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82、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83、改正: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84、(成分残缺,去掉“使")

85、“用词不当”

86、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87、例子1.我们发挥女排的敢打敢拼的精神。答案1.我们发扬女排的敢打敢拼的精神。(用词“发挥”不当)

88、“前后矛盾”

89、修改病句要把握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是:不能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不是修改病句,而是另造新句。

90、答案3.小王克服了许多困难(用词“攻克”不当)

91、例如:学生基本上都到齐了。

92、(八)不合事理

93、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94、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95、四、用词不当

96、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客观事实的一种病句。例如:“夕阳的朝晖洒满了湖面。”夕阳散发的是“余晖”,而“朝晖”是朝阳散发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合事理。

97、“我们学校书法竞赛活动。”这句话中因“做什么”这个谓语部分不完整,所以意思不完整。

98、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

99、病句:这些花香气美味着。

100、同时,老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病句进行修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101、(六)前后矛盾

102、回答如下:小学修改病句类型包括:

103、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104、语法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单复数不一致等。

105、例如:小刚和小军是好朋友,他常到他家去做客。

106、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107、(二)搭配不当

108、(三)搭配不当

109、这五种类型包括了语序有误、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形容词误用。

110、语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要分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能让人看了半天不明白什么意思。例如:我去单位上班。

111、主谓不一致:他们是一个团队,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112、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不明确、不清楚,有错误的句子。进行修改病句训练的目的是认清写句子时容易犯的错误,使自己少写和不写病句,把意思表达得明确、通顺。

113、如果有长句,可以尝试将其拆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以提高句子的清晰度。

114、例如“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115、修改:小明和他妹妹一起跑上山去玩。

116、例子2.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竟然取得了好的业绩。

117、另外,以下是常见的初中语文病句,并提供了改正之后的示例:

118、修改:这些花散发着美妙的香气。

119、“语序颠倒”

120、例如:老师反复多次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

121、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122、例子:在公园昨天玩球我和小明。

123、例子:我去昨天游泳了。

124、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125、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126、例子:我裤子穿反了。

127、(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128、重复累赘,是指句子中重复使用了意思相同的词语,显得多余累赘的一种语病。例如:“我们正在观看优美漂亮的舞蹈。”这个句子中的“优美”和“漂亮”是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就显得罗嗦了,只要选用其中的一个意思就明白了,而重复使用两个,反而使意思不清楚了。

129、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130、(九)归类不当

131、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使句子不清楚的一种病句。例如:“我敢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这个句子中的“肯定”和“可能”是互相矛盾的,“肯定”是确定不移的;“可能”是也许能够,或许能够的意思。这两个意思显然是矛盾的,使人看了不明白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哪一个。

132、最后是表达不清的病句,需要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换句话来表达,增加一些具体的细节来补充内容,让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133、修改:我和朋友去公园玩。

134、例如:《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135、例如三:比喻修辞不当:“我的弟弟非常可爱,说话像驴叫唤一样。”用“驴叫唤”比喻弟弟说话不当。改为“我的弟弟非常可爱,说话像小鸟唱歌一样好听。”

136、修改病句需要先找出句子中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修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

137、五种类型分别是语序有误、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形容词误用。

138、其次是语法错误的病句,如主谓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等,这些需要根据语法规则来进行修改。

139、“不符合逻辑不合事理”

140、小学生语文学习阶段需要多次修改病句,这样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语文水平。

141、【例句】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142、我们要虚心地帮助小同学。

143、(四)词序混乱

144、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145、并具有主谓不搭配动宾不搭配关键词不当并具有主谓不搭配动宾,不搭配关联词不当,句子不得体,用词不当,等等,比如这个故事讲的有声有色,就缺乏主语,比如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是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等等

146、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147、【分析】例句中的主语“生产”不能与谓语搭配,“长期不能自给”的主语应该是“棉花”,所以第一个分句应该调整为“我国生产的棉花”。

148、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使用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149、词序混乱,指句子中的词语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想要表达的意思排列,以致出现歧义或混乱现象,使句子的意思表达不清楚的一种病句。例如:“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仔细检查并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而原句颠倒了词语的顺序,使句子表达不明白而造成了语病。

150、“指代不明”

151、词序错误:包括词语顺序不当、句子结构混乱等。

152、句子成分缺失:我很喜欢看书,因为乐趣无穷。

153、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154、“词语搭配不当”

155、词语用法错误:比如使用句式的时候没有正确使用,或者不恰当的词语导致病句。

156、【解析】句子中两个“他”指代不明确,应具体点明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157、答案2.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居然取得了好的业绩。(用词“竟然不当”)

158、例: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159、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160、归类不当,是指句子里根本不是属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造成归类不恰当的一种语病。例如:“妈妈买了冬瓜、茄子、扁豆、猪肉等许多蔬菜。”这个句子把“猪肉”归属到蔬菜类,显然是错误的。

161、【解析】句子中没有写明“谁”在唱歌,因此可以改成“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

162、(五)重复累赘

163、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是指前后两个分句和使用的关联词之间关系不协调。例如:“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只有”不能和“就”搭配,改为“只有······才”或“只要······就”才一)成分残缺

164、时态误用:我们去年在海南度假,享受着阳光、沙滩和大海。

165、小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需要老师及时指出并纠正,其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错误的语句、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和句子混乱等几种类型。

166、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167、【解析】句子中的“反复”和“多次”用重复了,应删去其中一个。

168、第四种,句式杂糅,如“我们放着牛吃草”(放牛和吃草杂糅)……

169、句子结构错误:使用句子结构有误,也会造成语句的病句问题。

170、搭配不当,多指主谓搭配或动宾搭配不恰当,使句子意思不清楚的一种病句。

171、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某一个成分,使表达的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例如:

172、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确定语法错误所在。

173、小学修改病句类型主要有五种。

174、修改:夜晚里,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175、病句:他喜欢弹吉他听音乐。

176、“重复啰嗦”

177、改正初中语文病句的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178、用词不当,就是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用的不恰当,或褒贬不当,或大小不当,或轻重不当,或近义词错用而造成的一种病句。例如:

179、“下课了,()在操场上玩游戏。”这句话缺少了“谁”这个主语部分,谁在操场上玩游戏呢?意思不明白。

180、并列连词误用:他既不是很聪明,也不很勤奋。

181、病句的八种形式

182、解析:“尖刻”指说话尖酸,待人冷酷、苛求。这里说批评,不能用“尖刻”,要用“尖锐”。

183、【解析】句中的“作者是”和“写的”用重复了,应删去其中一个。

184、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185、【解析】句子中的“光辉的”只能用来修饰“榜样”,不能修饰“树立了”,因此“光辉的”和“树立了”词序颠倒了,应进行调整。

186、修改病句的原则: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一般句子的结构与成分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宾语一般也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判断病句的方法(1)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学习”“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判断病句的方法(2)  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几种常见语病举例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地”去掉。原句变成: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  又如:  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  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  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例如:  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应改成:  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这句话应改成:  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应改成:  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187、六、自相矛盾

188、(七)指代不明

189、(二)用词不当

190、七、指代不明

191、(十)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192、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搭配不正确。例如:“他非常喜欢吃蔬菜和馒头。”这句话中“非常喜欢”与“吃馒头”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他非常喜欢吃蔬菜,也喜欢吃馒头。”

193、拼写错误:包括错别字、大小写错误等。

194、答案公式1:小学修改病句的类型有五种。

195、他的成绩正在不断改善。(成绩与改善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196、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也会使句子产生病句现象。

197、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是指前后两个分句和使用的关联词之间关系不协调。例如:“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只有”不能和“就”搭配,改为“只有······才”或“只要······就”才能将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198、这三个句子中的“成就”“”武断“糊糊涂涂”都用得不恰当,句子的意思都不清楚,都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

199、修饰不当病句。他有一条很高的绳子。很高不能修饰绳子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