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理解: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的内容。
2、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3、想象力驱动:让你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将句子转化为像、故事或场景。通过视觉化句子,让自己深入到其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4、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5、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8、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
9、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0、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
11、(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12、首先通读句子,了解句子大意,体会句中情感。概括出句中景象所营造的特点,例如估计清了田径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从而剖析出作者感情思想即可。
13、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4、主要方式:
15、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16、动词,写出动作的迅速,生动传神,形象地突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意蕴丰富。
17、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1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0、第一段运用设问、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花的晶莹圣洁。
21、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22、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3、《使至塞上》用字准确赏析:
24、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25、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26、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27、解答分析:步骤一:解释“杜鹃”这一传统意象的寓意以及它与主题的关系。步骤二:解释句意,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前提下来理解句意。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注意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怎么样”的感情或感慨。三个问题按顺序答题。
28、感官体验:将自己置身于句子所描绘的场景中,倾听、触摸、闻、看、品尝,并试着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句子所传达的体验。这样可以使你更加身临其境,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29、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30、(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31、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3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33、问: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请比较分析苏词和贺词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34、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5、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36、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指世俗欲念
37、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8、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39、——《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0、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41、抒情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句子传达的意义。以下是一些从抒情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42、——《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
43、示例二:滁州西涧韦应物
44、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5、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46、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47、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48、总结评价: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总结评价,包括诗歌的艺术价值、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评价。
49、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0、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1、写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必须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其他词语都不能替代。
52、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3、探究诗歌主题: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创作意。
54、直抒胸臆
55、示例:过香积寺 王维(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第17题)
56、示例:江城子苏轼
57、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58、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59、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60、需要注意的是,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诗歌的整体性,不能只看重个别词语或句子,还要考虑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义。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赏析。
61、答案:后两句描绘的意象有: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角的组合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62、(事物间有相似性)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63、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6.顶真:顶真也作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18.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20.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64、(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65、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66、比较研究:将所赏析的诗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67、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68、示例一:
69、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70、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71、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72、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73、情感共鸣:尝试将句子中的情感与自己的内心感受联系起来。思考这些词语或意象在你心中唤起了哪些情绪或回忆。例如,如果一句话描述了宁静的海洋,你可以回忆起自己与海洋相关的经历,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74、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75、答案及答题思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第一个层面:明确答出第一问)。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个层面:具体分析文本,回答“为什么”),“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第三个层面,诗眼在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76、加点字能够让词语更加生动起来,增加了表达的力度。比如,用“冷·漠”的方式来形容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使这个人的冷漠程度更加突出,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其冷漠背后的无情和冷酷。加点字还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如用“美·丽”来形容一幅画,表达出作者对其美丽程度的赞美之情。
77、自省与思考:思考句子中的思想、哲理或隐含的意义,并将其与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进行对照。通过深入思考,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并从中获得启示或洞察。
78、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79、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80、角度一:从语言角度——
81、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2、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8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84、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85、《赏析诗歌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86、串对(流水对)。
87、(《荷花淀》孙犁)
88、鹧鸪天晏几道(2004年广西、海南等省高考题)
89、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90、加点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词语的字中插入点来增加语气和感彩,从而加强表达的效果。它能够突出关键词,使其更加鲜明和有力,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91、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92、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93、鹧鸪天贺铸
94、理解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包括比喻、象征、暗示等,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和意义。
95、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96、分析诗歌结构: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如诗歌的韵律、格律、押韵等,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97、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98、——《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99、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
100、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101、通过加点字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和情感,增加了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同时,加点字也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活泼,让文章更具有张力和吸引力。总之,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在于它能够增加句子的感彩和力度,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地传达作者的意。
102、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