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四回优美句子摘抄赏析-推荐36句

时间:2024-10-16 11:26:46 朋友圈文案

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3、杜少卿崇尚简单惬意的生活,散尽钱财去帮助他人,不计回报。这也与当时那些人模狗样装腔作势的读书人、与追名逐利自私自利的不良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慷慨仗义的品质极为可贵。他还坚决反对多妻制,不顾众人目光,拉着妻子的手,他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沉重批判了当时黑暗的封建制度。他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也是让人颇为欣赏的。但杜少卿却盲目慷慨,听信小人谗言,不懂分辨他人品行,就贸然相助,不懂得持家,只因自己“仗义待人”的豪情壮志,而最终一贫如洗。虽初心良好,慷慨待人,敢于批判,却一味盲目,一味听从,不知分辨,最终也只有家产败落的可悲结局。

4、此词乃《儒林外史》开篇词,是作者吴敬梓在经历了科举失败之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不必太放在心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然无法获得就不如随遇而安!

5、要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6、感悟赏析:最近,我阅读了清代著名《儒林外史》,这本书揭示了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同时也对少数能够坚持自我的人进行了歌颂和赞扬,他们对人性的守护是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7、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好句:

8、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9、立过继文书倪霜峰,今将第六子倪廷玺,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鲍文卿名下为义子,改名鲍廷玺。此后成人婚娶,俱系鲍文卿抚养。立嗣承祧,两无异说。如有天年不测,各听天命。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10、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

11、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12、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13、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14、人物赏析突出他对钱财的看重和吝啬,是个家财万贯却又小气的人

15、杜少卿为人慷慨,对待朋友十分仗义,有难便相助。在当时那个利益熏心的时代,他没有像那些伪君子一样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是用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从不计较得失。

16、《儒林外史》王冕的细节摘抄和赏析

17、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18、《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

19、王惠清明时节扫墓遇雨,到周进馆里避雨,王惠功名在身,居高临下,与周进闲聊,所谈城乡之人,不是相熟,就是拜把世交。说明王举人在汶上县吃得开有势力,不象周进六十多岁,乡里教书糊口。

20、交卷时王考生向考官汇报此事,此考王考生中举。

21、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

22、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23、赏析:通过秦老与王冕饮酒的描写,表现出王冕早已看穿世间功名,他看得很透。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对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为后文负面书生做了铺垫。

24、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5、王举人命该早发,据其向周进言,乡试大考,磕睡梦间,神灵启迪,五六个青脸神灵入其号,以大笔击其头,唤其王公醒来文不经思,一气呵成。

26、一丝不苟、淹淹一息、动人心魄、再三再四、不可限量、发蒙振聩、夸夸而谈、顶名冒姓、啼啼哭哭、不知其详、果不其然、国而忘家、愁眉苦脸、慷慨仗义

27、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岂可人不留个相与?

28、赏析:突出王冕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这段文字的描述表露出王冕不追求富贵功名追求自在自由

29、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30、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31、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的重!一日穷似一日,儿女又多,只得借这手艺糊口,原是没奈何的事。

32、有人求名问神异,有人保身自隐居。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人方知行路难。

33、话说老太太见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家人、媳妇和丫鬟、娘子都慌了,快请老爷进来。范举人三步作一步走来看时,连叫母亲不应,忙将老太太抬放床上,请了医生来。医生说:老太太这病是中了脏,不可治了

34、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5、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

36、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