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列传中被动句如下: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
3、是以见放译为:因此被放逐
4、用“被”表被动。如: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6、(6)诚
7、《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句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8、(1)判断句
9、(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2、词类活用
13、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
1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译为: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
16、此不知人之祸也。
17、“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19、(4)属
20、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
21、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
22、忠而被谤译为:忠贞却被诽谤
23、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24、见:靡不毕见(通“现”)
25、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
26、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
28、古今异义
2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
30、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31、-屈原:本名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
3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33、文言句式
3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5、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36、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耻笑。
37、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38、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40、这句话中,主语“楚之兴”和谓语“兴也”的位置被调换了,强调了楚国兴盛的重要性。
4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2、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43、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44、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45、今义:色彩
46、(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7、二、一词多义
48、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
49、(2)名词用作动词
50、何故怀谨握玉而自令见放为?译为: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51、(4)倒装句
5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53、(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5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55、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56、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59、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
60、入:入则与王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61、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6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
63、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64、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6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译为: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6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7、-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
68、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
69、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70、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7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2、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7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74、今义:颠来倒去
75、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76、(3)意动用法
7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78、一、通假字
79、其后楚日以削割,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译为: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掉了。
80、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洁净的身体,去受浑浊脏物的污染呢?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81、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82、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8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8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85、为天下笑译为:被天下人耻笑
86、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87、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
8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
89、(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说假话。今义:无理狡辩。)
90、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9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2、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3、(1)名词做状语
94、(1)志
95、(3)害
96、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9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98、用含有被动意义的词,如:9、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译为:不被尘世的秽浊污垢所沾染,保持洁白,处于污泥而不受污染。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为: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净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11、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译为:有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浊世的污垢呢?㈡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12、屈平既绌译为:屈平被免去官职之后13、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译为:屈原始终憎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14、兵挫地削译为: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
99、(5)举
10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
10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102、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103、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104、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105、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
106、“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
107、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108、《屈原列传》中出现了大量被动句,现列举解析如下:
109、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0、今义:无理狡辩
111、绌:屈平既绌(通“黜”)
112、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113、需要指出的是,“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11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1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116、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17、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118、(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119、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在阅读该传时,可能会遇到倒装句的情况。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通常是用于强调句子的语气或强调主语的重要性。在屈原列传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例如:“楚之兴也,人之无良也。”
120、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121、五、句式归纳
12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23、(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2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坚守美好节操让自己被流放呢?
125、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
12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127、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128、是以见放。(屈原)因此被流放。
129、(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130、①惠王患之(以......为患)
131、三、词类活用
132、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
13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134、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
135、宾语前置句
136、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137、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13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139、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40、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141、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14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楚怀王)因此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143、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144、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145、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14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47、用“见”表被动。如:r>2、“信而见疑。”译为:诚信却被怀疑
148、用“为”“为......所.....。”表被动。如:
14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150、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151、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152、(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15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154、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155、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15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157、《屈原列传》
15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59、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160、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16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162、还有译文
163、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164、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165、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16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
167、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
168、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
16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
170、楚诚能绝(于)齐。
17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2、(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173、(2)疏
17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175、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
176、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177、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7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79、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180、离:犹离忧也(通“罹”)
181、(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18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83、《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84、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185、状语后置句
186、(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18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88、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89、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190、博闻强志(动词,记)
191、(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19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却遭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19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19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19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196、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97、-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198、(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99、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200、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201、《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202、㈠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203、屈原“穷”“怨”的原由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义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04、(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20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
206、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07、四、古今异义的词
208、(2)省略句
209、《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210、(3)被动句
211、一词多义
212、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2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14、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215、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216、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217、这种倒装句的使用,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