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是韩愈所做,当初是写给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篇讨论教师的重要性还有择师原则的议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跟个人独到见解,行文流畅,论点独到,推动了乐于从师的学习风尚。
2、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3、这几句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向老师求教,他的疑难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哎,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叫人们没有疑惑也太难了。
6、例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8、二、古今异义
9、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11、五、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作者仅用一个寥寥数字的判断句便从三方面精到地概括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可谓言简盘赅,字字隽永。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7、摒除其局限而广言之,“道”与。“业”完全可以作新的理解。
18、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19、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0、《师说》中的必考名句有:
21、摒弃这种理论推崇儒道的偏颇,存其以能者为师的合理内涵,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4、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5、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26、(6)之
27、(1)师
2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9、受:同“授”,传授之意。
30、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31、宾语前置(倒装句)
3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33、惑:兼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本句大意是:教师是用来传播儒家治世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的人。
34、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35、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36、如果从传播正确的治国及人生道理,讲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一新角度立论,则这一古训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37、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8、两句指出了某些人不愿意向别人求教的原因: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以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学习而怕被人看作是奉承。
39、五、文言句式
4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41、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42、(4)其
43、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45、有志不在年高,知识不分贵贱,谁掌握了真正的学问,谁就应该受到尊重,大家就应该向他学习。
46、三、一词多义
4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8、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49、一、通假字
50、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1、以上是《师说》中的必考名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从师求学的道理、耻于相师的世态的看法和批判。文章中列举了正反面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同时表现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以及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
5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5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55、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5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好的,以下是对“?”的
58、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59、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0、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61、受:同“授”,讲授。几句正面阐述了“师”的职责和作用: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问。
62、囿于时代的原因,他的论述总是以儒家的教育范畴为准则。
63、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64、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5、四、词类活用
66、古时候的圣人尚且从师学习,而现今的一般人却耻于向老师求教。这一事例,揭示和批判了士大夫之流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67、《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6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69、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0、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1、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7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7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4、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5、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76、道:指儒家之道。
77、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78、扩展资料:
79、“师说”是古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散文,其中包含了许多教育理念和为人师表的准则。
80、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8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82、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84、状语后置
85、其中重点句子包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86、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8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88、这是韩愈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师”所下的定义。
89、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9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1、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92、业:指儒家经典。
93、这些句子表达了韩愈对教师的角色、责任、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的看法,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9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95、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9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9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名言语录见唐·韩愈《师说》。这几句大意是:(人从师学习是向他学习儒家之道,因此)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为师的准则——闻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精通儒家道统,他就是众人的老师。
98、我学习的是圣贤之道,哪里管他的出生年月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圣贤之道存在于谁的身上,谁就是我的老师。
99、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0、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101、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0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10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104、(2)传
10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106、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10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08、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9、(5)于
110、这就是~提供给我们的启示。